槲寄生

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的一种植物
[]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为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槲寄生属Viscum)的一种常绿小灌木,又名寄生子、北寄生、冬青[1][2]。槲寄生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除新疆、西藏云南广东外均产[1]。槲寄生属于半寄生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300至800米左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区,寄生在榆树桦树山杨等树种的主干以及侧枝上[1][3]
槲寄生高0.3-0.8米;茎、枝皆呈圆柱形;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雌雄异株;果球形,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1]。槲寄生除了自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可以寄生在榆树桦树山杨等阔叶树种的主干和侧枝上,其根可特化为寄生根从宿主身上获取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3]。花期为4~5月,果期为9~11月[1]。槲寄生对健康的植物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危害,但当其吸取的水分和物质太多时,会影响寄主生长,严重时会造成寄主的枝杆梢端枯萎,与寄主是典型的“偏利共栖关系”[4]
槲寄生的果实美丽,可作为园林建设的常绿植物使用[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参与城市绿化[4]。槲寄生可作中药材入药,具中国药用典籍记载,槲寄生以其茎和枝叶入药,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功效[5][6][7]。此外,槲寄生在欧美国家有着特殊文化内涵,是欧美国家圣诞期间常用的装饰物之一[3]

历史记载

槲寄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中药材,此药物历史悠久。在唐朝之前,本草论著《神农本草经》中把槲寄生描述为在桑上寄生,且味微苦,但此时的著作中缺乏对其形态的记载[8]。《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对桑上寄生寄主进行了初步记载,根据古籍中记载可知,桑上寄生的寄主不仅只有桑树一种,杨树和枫树同为桑上寄生的寄主,并且详尽的记载了桑上寄生的形态[9]。在唐代以后,《新修本草》中记载:“桑上寄生……寄生槲。”这是中国古籍中第一次出现槲寄生之名[10]。关于槲寄生,在《本草纲目》《本草求真》《中国药学大辞典》等中国本草论著中均有记载[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