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

橄榄科橄榄属常绿乔木
1
4
橄榄(拉丁学名: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又名白榄山榄黄榄甘榄、柑榄、青榄、山橄、乌榄、红榄、谏果、忠果等[1][4],为橄榄科Burseraceae橄榄属Canarium常绿乔木[5];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在世界上主要栽培于越南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国家[1];在中国,主要栽培于广东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台湾等省区[2];一般栽培于海拔为1300米以下的沟谷和山坡杂木林中,或者栽培在庭园、村旁[3]
橄榄为常绿乔木[5],其主根发达,须根较少[6],高为10~25(~35)米,胸径可达1.50米[3];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为15~30厘米[5];具3~6对小叶,纸质至革质,呈披针形或椭圆形(至卵形),长为6~14厘米,宽为2~5.5厘米[3];花小,单性或杂性[5],雄花序为聚伞圆锥花序,长为15~30厘米,多花;雌花序为总状花序,长为3~6厘米,最多具花12朵花;果实呈卵圆形至纺锤形横切面近圆形,长为2.5~3.5厘米,无毛,成熟时呈黄绿色;具1~2个种子;花期为4~5月,果实在10~12月成熟[3]
橄榄的食用价值包括果肉中富含蛋白质、淀粉等[6];生态价值包括其可以作为绿化树种来美化环境,还可作为防风树种及行道树等[3][6][2];经济价值包括其木材可造船、作农具及建筑用材等[3],果实可被加工成多种凉果[6];药用价值上,主要包括果实主要用来治疗烦渴、咽喉痛、开胃下气和腹泻榄仁主要用来治疗唇吻燥痛等[7]

栽培历史

橄榄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橄榄的记载,在南北朝以前成书的《三辅黄图》中也记载着:“汉武帝元鼎之年,破南越起扶荔官,以植所得奇草花木,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橘皆百余本”。由此可见,中国汉朝就已经开始栽培橄榄;在《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中也介绍着:“公元1世纪,粤人杨乎著一本《异物志》,把广州附近生长的荔枝、橘、枸橼芭蕉[rěn]杨桃)、橄榄、余甘益智枳椇等果树的性状、用途及采摘方法等都做了扼要的记述,说明在那时候对于果品的价值和栽培意义,已有相当的认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