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是农历新年的第二日,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年日”。[3]女儿大多要带着女婿回娘家,表明亲家之间“金兰契友”,双方如同一家人。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体有达了 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给压岁钱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1] 正月初二的风俗包括回娘家、祭祖、上坟、吃 面、串友拜年[1][4][5]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6]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发大财。[5]正月初二的看望是实质性的,是以物示情。约定俗成的“首节”,成为人们怀念故人、不忘故交、交流情感的日子。[1]初二开始走亲串友拜年,馈赠礼物,当天多为闺女回娘家,外甥走舅家的日子,不去则为大不敬。[4] 各地春节节俗缘起,大都和传说故事有关,这些民俗缘起和各地流传的故事大同小异,如腊八、祭灶、年的传说等,不过在一些叙事细节上有地方性特点,如山西元宵节和神鸟的传说,再如晋南万荣县,正月初二祭祖与山西西杨李村令狐氏家族逃难相关,形成正月初二“鬼节”祭祖的习俗。[7] 节日简介
初二被称为“首节”,初二拜年跟初一有所不同。初一拜年大多是礼仪性的,初二看望是实质性的,初一送礼是以情带物,初二看望是以物示情。约定俗成的“首节”,成为人们怀念故人、不忘故交、交流情感的日子。因此,给谁拜年是需要认真选择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