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文化事项
民俗(外文名:folklore[1]),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2]
民俗一词是由英国古物学家汤姆斯于1846年创制,本意是指“民众的知识”。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民俗事象,“民俗”一词很早便见于古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俗一词的含义与“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指民俗事象。民俗作为学术概念被引入中国相对较晚,直到“五四”运动伊始,“到民间去”的呼声在知识界日渐响起。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被视为中国民俗学的先声。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使用了“民俗”这个学科性专用名词。[1]
民俗的范围和类别划分有多种方式,大致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精神生活民俗(游艺民俗、民俗观念)等三个大类八个小类。[3]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有很高的重合度。民俗文化在强化社会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增长、培养价值观念、建设社区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4]

释义

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风俗习惯,也即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在特定社区(群体)内部形成的,具有普遍性、规范化、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及相关物质表现。民俗的概念很宽泛,从空间角度看,大至国家、民族,小至村落、行会,都会有一些群体性的生活习惯或行为规范;从时间角度看,民俗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