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

中国汉代时期的墓葬遗迹
汉墓是中国西汉新莽东汉时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部分工作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行。汉墓分布广泛,数量巨大,除西藏台湾外,全国各省区都有发现。分布较密集的地方是两汉时期都城和郡县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汉墓数量已超过1万座。
汉墓主要属于统治阶级墓,其中诸侯王一级墓约20多座,列侯一级墓约80座。发掘的汉墓资料对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和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据史书记载,汉墓被曹操所设的“摸金校尉”盗掘,专司盗墓取财以贴补军用。因此,考古界人士常称汉墓为“十室九空”,表现出对盗墓行为的无奈。

墓上设施

除继承战国以后在墓上堆筑坟丘的作法外,贵族官僚墓还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yíng]域。东汉时期兴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阙,阙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

墓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