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中国一个地域空间。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江南的地理范围是不同的。江南地理范围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2][3]
江南是个具有一致气候特点的地域,这个地域比人们惯常认为的“江南”要广大,可称之为“大江南”。这一地域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春雨、梅雨、伏旱,以及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7]江南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理环境大致分为平原水乡、山地丘陵和盆地。[8]江南境内的河流多为长江水系,江南湖泊很多,是中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8][1]江南地区风景独具特色,园林与古镇堪称其代表性景观。这里园林文化昌盛,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鲜明风格与深厚内涵,因而成为中国园林研究领域的重要关注对象。[9][5]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士族和百姓因战乱与社会动荡大规模南迁,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中原士族大家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文明南迁。[10]唐太宗贞观元年以山川形便原则分天下为十道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迤东直至海滨,这是秦汉以来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11]江南地区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已出现。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当时以苏州、杭州为中心城市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江南长期是中国经济史上最为重要的区域,千余年来的发展使得江南形成了人文、自然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区域,其核心是太湖平原。[11] 历史沿革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一语所指称的地域范围发生过很多变化。在先秦、秦汉人心中,江南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是北方人对于南方的一个泛称。[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