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吉麟

中国男画家
汪吉麟(1871—1960)又名汪蔼士,江苏丹阳市珥陵镇人,寄居北京。常用“画吾自画”的印章,印证了他突破陈规,敢于独创,自成一家的精神风貌。汪吉麟一生爱梅、植梅、咏梅、痴心画梅。

人物生平

丹阳市珥陵镇人。珥陵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古时称珥村。丹金漕河横贯珥村,汪吉麟就生长在东岸上有两层楼阁的富裕人家。家里人把汪吉麟从小送到就近的私塾读书。私塾屋前有几株古梅,屋后有一片翠竹。课余时间,小汪吉麟喜欢在梅树下玩耍,一时高兴起来,偶尔也胡乱画几笔梅花,正巧被私塾先生看见,大为惊异,认为汪吉麟有敏锐的观察力,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艺术发展前途。于是,私塾先生把家藏的《芥子园画谱》赠给汪吉麟作为范本,培养了他的绘画兴趣,并潜心着重指导。
汪吉麟果然不负恩师的希望,将书中的“六法、六要”等画诀印之于心、形诸于手,把《芥子园画谱》画得滚瓜烂熟。汪吉麟十二三岁能诗,善画。当地人称赞汪吉麟为奇才。私塾先生告诫汪吉麟,要师造化、广交朋友、突破成规、另辟蹊径,才能够出人头地。若干年后,汪吉麟为了生计,寓寄北京,从此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在北京,由于汪吉麟的画法与众不同,有许多人来求画,名声日益大噪,被世人赞扬备至。汪吉麟与人为善,喜交画友,先后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王梦白于非暗溥心畲等著名画家来往甚密,商讨画学,切磋艺事。
1917年,齐白石55岁,第2次赴北平以卖画、刻印为生。当时齐白石在京尚无名气,汪吉麟请齐白石刻印数方。因此齐汪相识,两人意气见识相投,遂成莫逆,经汪吉麟的引见,齐白石又结识了陈师曾等在京的文化名人及画家。齐为汪刻“画吾自画”印章时,齐白石曾请教于48岁的汪吉麟,汪吉麟劝告齐白石不要做“青藤门下走狗”,要自创画法。齐白石听取了汪吉麟推心置腹的话,一改冷逸孤高的画格,取民间绘画色彩的浓艳热烈入于水墨,化大俗为大雅,笔墨韵味,浑融一气。齐白石著名的“衰年变法”便始于这一年。《白石诗草》云:“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1922年,齐白石60岁,其画由陈师曾带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齐白石的画引起了日本画界的轰动,其画销路非常好。从此,齐白石名声大振。可以说,齐汪的相交是画坛一大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