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1][3][2]
津贴按管理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制度或法规层面统一制定的津贴。二是企业自主规定的津贴。按照功能的不同划分,可以划分为岗位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地区性津贴和生活保障性津贴五大类。[4]津贴补贴一律以银行卡形式发放,不得发放现金,并依法缴纳个人所行税。[5]2015年7月,下发的《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以北京为例,高温津贴发放时间为6月至8月,室外露天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在33℃(含33℃)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2]津贴对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保障职工生活水平,鼓励职工从事艰苦的工作,到边远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
定义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津贴是为了补偿职工在特殊劳动条件和艰苦环境下付出的额外和特殊的劳动消耗而支付给职工的报酬,津贴与补贴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补贴是对日常生活费用开支的补助,侧重于生活性,而津贴是对额外和特殊劳动消耗的补偿,侧重于生产性。[2] 主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