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

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又称“海派”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又称为“海派”“沪派”。一般指在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到二十世纪初期(1927年),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1][2][3]
海上画派形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彼时上海被开辟为商埠,一群画家活跃于此地并从事绘画创作,使上海成为绘画创作和经销的主要地区,海上画派得以形成。[4]海上画派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在艺术风格上受到了上海邻近地区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极大影响,因此带有江南一带的绘画风格。该画派的绘画作品风格雅俗共赏,色彩鲜明,绘画题材以花鸟为主,也有山水、人物,主张直接把生活表现进去,赋予绘画自然生活气息。在画作布局上惯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方式,在山水画创作中以粗笔为主,墨色上善用华润的湿墨,从而形成用笔圆健、师法多家的笔墨特色。[4]该画派的代表画家有“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虚谷蒲华任伯年[5]

综述

“海上画派”是19世纪中叶(1843年)至20世纪初(1927年)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 绘画流派之一。“海上画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今天仍能从现代中国画家们的笔端感受一二。
任伯年-羲之爱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