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鳽

鹭科鳽属下的一种鸟类
1
5
海南鳽[jiān](拉丁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又称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鹭,是鹈形目鹭科(Ardeidae)鸟类。因其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由英国人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是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濒危物种。[9][1]海南鳽的体型和大小近似于(Ardeidae),是中型涉禽[2]其体长为54~60厘米,体重540~605克。[5]海南鳽的头及羽冠为黑色,眼后有白色纹,颈侧为淡黄褐色,胸具有矛尖状皮黄色长羽,羽缘深色。翅膀上的覆羽为灰色,并带有少许白色的斑点。[2]
海南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包括安徽霍山、广西瑶山、浙江天目山、福建西北部和海南等地,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在其他地区为夏候鸟或旅鸟。[1]栖息于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中,白天多隐藏起来,喜欢夜晚活动,是全球被记录次数最少的鸟类之一,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9]海南鳽喜欢单独行动,以小鱼、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5]每年的3月至7月是海南鳽的繁殖期,整个繁殖的过程包括寻觅配偶、搭建爱巢、孵蛋育雏。[10]
2016年,海南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物种(EN),[3]属全世界30种最濒危的鸟类之一。2021年,海南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4][11]

形态特征

海南鳽体长为54~60厘米,体重为540~605克[5],其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Ardeidae),是中型涉禽,[2]其具有典型鹭科鸟类的“三长”特征,即嘴长、颈长、脚长。[6]海南鳽头及羽冠黑色;眼睛大,虹膜为黑色,眼周黄绿色,眼后有明显白纹,也将其称为“白耳夜鹭”;[12][6][13]嘴尖且为黑褐色,下嘴基部为黄色;颈侧淡黄褐色;上体暗褐色,下体具褐白色相间的条纹;双爪黄绿色。[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