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扑蝴蝶是活跃在海淀苏家坨一带,是一项民间百姓在风调雨顺、生活安定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活动。该舞蹈在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审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执着的舞者也被评为北京市“百家艺术家庭”之一。 简介
海淀扑蝴蝶是老北京民俗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南宋时期西湖老人所著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清乐社(每数社不下百人):鞑靼[dá]舞老番人、耍和尚。斗社:大敦儿、瞎判官、神《扑蝴蝶》成为当时民间舞表演的一个重要项目。 历史
据史料记载,“舞扑蝴蝶”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南宋西湖老人所著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斗社:大敦儿、瞎判官、神仗儿、扑蝴蝶、耍师姨、旱龙船……清乾隆时刊印的《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中记载: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朦儿、舞龙灯、打花棍……说明“扑蝴蝶”在200多年前已传到北京。1894年,民间歌舞海淀“舞扑蝴蝶”第一次出现在慈禧太后的60大寿庆典上,它的美轮美奂成为生日庆典上的一份大礼,慈禧太后看后大加赞赏。民间歌舞技艺献艺时,恰巧被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个以拉洋车为生名叫李五的看到,他便回村组织村民编排,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