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戏

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渔鼓戏(又称道情戏),发祥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胡家营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雏形是古时的道士说唱[1],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后成为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2]。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1]
渔鼓戏集渔鼓、渔民号子、民间小调、歌舞、武术于一身,吸纳了京剧、吕剧和其他剧种的精华[3],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三句一扣”的板腔结构[1]。渔鼓戏伴奏的乐器分文、武场两类,文场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和唢呐等,武场乐器有坐鼓、堂鼓大锣铙钹、手锣、云锣、小钗、筛[]等。渔鼓戏的剧目主要分为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以及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主要剧目有《东游记》《湘子出家》及《西游记》等[2]
1958年起,渔鼓戏剧团停止演出,至21世纪初渔鼓戏已沉寂近半个世纪[4]。2006年3月,沾化县文体局成立了沾化渔鼓戏挖掘保护领导小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原生态渔鼓戏,创作符合时代主题、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1],其中12部作品斩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等省级以上奖项44个[5]

流行区域

流行于沾化县境。胡家营的业余剧团演员达60余人,主要演员有边希田、边建荣、边昌等,演出剧目有 《东游记》、《西游记》、《西岐》等。唱腔腔尾的接伴形式,渐由单一帮腔发展为齐声帮腔。主要乐器也由1副渔鼓增至5至6副渔鼓,和简板同时伴奏,并增加锣鼓烘托。此剧种一直无职业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