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烂,汉语词语,意思是伤口或溃疡处因感染病菌而化脓,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策传》。[1]
引证解释
(1).失败。《三国志·吴志·孙策传》“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裴松之注引晋 张勃 《吴录》:“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
(2).破裂;破碎。《隋书·酷吏传·王文同》:“令其人踣[bó]心於木橛[jué]上,缚四支於小橛,以棒殴其背,应时溃烂。”《明史·刘仁本传》:“太祖数其罪,鞭背溃烂死。”《古今小说·游酆[fēng]都胡母迪吟诗》:“一夜叉以沸汤浇之,皮肉溃烂,号呼之声不絶。” (3).伤口或发生溃疡的组织由于病菌的感染而化脓。唐 白行简 《李娃传》:“月餘,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其实麻风这个病,外省也未尝没有……大约 广东地土热,犯了这个病要溃烂的。”杨朔 《木棉花》:“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jū]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