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

一种可危及生命的意外伤害
淹溺(Drowning)又称溺水,[2]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淹溺的后果可以分为非病态、病态和死亡,其过程是连续的。淹溺发生后患者未丧失生命者称为近乎淹溺。[3]全球每年约35万人溺亡,老人和小孩发生的风险最大,以男孩居多。[2]中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95%以上。[1]
淹溺常见于水上运动、过度疲劳、交通意外或投水自杀等。[4]其临床症状与溺水的时间及吸入的水量有关,常表现为咳嗽、发绀、意识模糊和呼吸衰竭等。[3]根据淹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淹溺患者可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X线等检查辅助评估病情,约75%病例有明显混合性酸中毒;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胸片常显示斑片状浸润,有时出现典型肺水肿征象。住院12~24小时吸收好转或发展恶化。约有20%病例胸片无异常发现。[2]现场救护是淹溺者能否抢救成功的关键,通过有效的人工通气迅速纠正缺氧是淹溺现场急救的关键措施。呼吸、心搏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并采取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5]决定淹溺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是缺氧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及其基本情况,小于5分钟预后较好,而大于25分钟致死概率高。[5]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海滩、水池边等地的监管,保障水域安全性等可有效降低溺水的发生率。[5]2021年4月28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全球预防溺水决议,将每年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鼓励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在自愿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启动国家水域安全计划,预防溺水战略已初见成效。[1]

病因

淹溺常见于水上运动(游泳、划船意外等)、跳水(头颈或脊髓损伤)或潜水员因癫痫、心脏病或心律失常、低血糖发作引起神志丧失者;下水前饮酒或服用损害脑功能药物及水中运动时间较长过度疲劳者;也可见于水灾、交通意外或投水自杀者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