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中期,吴国与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濡须附近而得名。[1] 濡须之战首次爆发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随后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进攻濡须口,与孙权展开激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虽然一度占据上风,但并未能彻底击败孙权。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孙权退走,并遣使求降。曹操去世后,曹魏政权对濡须地区又发起了两次进攻。第一次是在曹丕称帝后,曹仁领兵攻打濡须坞,但遭到了东吴将领朱桓的顽强抵抗,最终曹仁惨败而归。第二次则是在魏明帝嘉平四年(公元252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攻打东兴濡须,结果遭遇了东吴太傅诸葛恪的伏击,司马昭的军队惨败,损失惨重。[1][2] 濡须之战是曹魏与东吴在江淮地区的重要战役之一,魏吴双方都把目光聚焦到濡须口这一战略要地,长达40年的魏吴濡须之战由此拉开序幕。[1][2] 背景
东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如果东吴丢失濡须口,魏军就可以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采石矶),逼近建业(南京),所以,东关为天下兵家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