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一般依托于旧址、纪念碑、纪念地、文物等实物资源而建设,表现为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址、陵园等实体形式,[2]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3]
1994年,党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4]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996年11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7月,中宣部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11日,中宣部公布了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2005年11月20日,中宣部公布了第三批6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6]2009年5月,中宣部公布第四批8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截至2019年9月,中宣部累计命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73个,各地各部门建设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万余个,总建筑面积2.27亿平方米,展线总长度1.27亿米,展陈实物525.74万件、照片223.32万幅、文献资料195.59万套,模拟场景、雕塑、模型等89.58万件,共有讲解员6.6万人,年接待观众超过23亿人次。[7]

背景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纲要》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