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九

中国民间游戏用具
1
4
牌九,又名天九,是用木,骨或象牙制成的牌具,为一种中国民间游戏用具,牌类娱乐用品。[1][2]
牌九起源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左右),最初称为“宣和牌”,由32张牌组成,牌面设计复杂,源自骰子的演变,由一位大臣设计并献给皇帝,逐渐流传至民间。[3]宋高宗时期成为宫中盛行游戏。宋徽宗后期,用象牙以骰[tóu]子为依据,制成长方形扁体的牌,称为“牙牌”。后改为骨制,也叫“骨牌”。大约在明代以后,就逐渐简化为推牌九。现在的牌九,多见于赌场。在明清时期盛行的“推牌九”“打天九”都是较吸引人的游戏。[3][4][2]
牌上刻的点数以骰子六面的点数为基础构成。首先是原数加倍,即变为2、4、6、8、10、12;其次是另加5、7、9、11四个单数(没有1和3);再次是变形,如8、9、10都有两种形状并存,7甚至有三种形状并存。每种花色的牌各两张,共三十二张。每种牌都有自己的名称,首先是叫法比较统一的,如天、地、人:天牌为12点,地牌为2点,人牌为8点;牙牌在初创时,是每三张牌拼凑为一副牌,有固定的搭配和名称,有大小序列,玩起来比较复杂。后来的“牌九”一般都是两张牌一副,搭配的花样大大减少,如“天九”(一张天牌,一张红九)、“地八”(-张地牌,一张“二六”)等等。[5]

历史渊源

据中国《正字通》记载,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民间出现了一种叫“骨牌”的游戏,相传最初由一位大臣设计并献给皇帝。当时的骨牌多由牙骨制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称,民间称之为“牌九”。宋高宗偏安江南后以诏书颁行天下,“与民同乐”,因此也被称作“宣和牌”。其由32张牌组成,源自骰子演变而来,但牌面设计复杂。牙牌最初大概是在上层人物中流传开来,因此材质精良、做工考究。后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后多改为骨制,还有以角、竹、木制做的。由于牙牌的花样多,玩起来方法也变化无穷,宋代还出了《宣和谱》之类的牌谱以便“对照学习”。随着时间推移,牌九在明清时期成为流行的赌博游戏,尤其在浙江一带广泛传播,同时也在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随着麻将和扑克的普及,牌九的流行逐渐衰退,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浙江,牌九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社交和娱乐功能,成为节庆和社交聚会中的一部分。[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