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

基性喷出岩
1
4
玄武岩(basalt)是一种地表常见的细粒致密的深灰、深黑色火山岩,一般由基性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形成,化学成分以SiO2、Al2O3、CaO为主,矿物组成以斜长石辉石为主。在地壳分布极为广泛,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火山岩是玄武岩,几乎所有的大洋洋壳都被玄武岩覆盖,在陆地玄武岩多呈巨厚层的岩流和岩被,面积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例如峨眉山玄武岩[1]。除此之外,玄武岩也广泛地分布于金星火星、月球等已知的太阳系行星及其主要卫星的表面。在地球上,玄武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天然属性及优异性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源[1]

基本概念

火山岩由于矿物颗粒细小,很难识别,许多是玻璃质,显微镜下很难确定其成分,故需要借助岩石化学分析加以判断。为了规范火山岩的命名,方便学术交流,1989年第 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IUGS(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通过以硅(SiO2 )-碱(Na2O+K2O)含量为分类标准的火山岩 TAS分类。IUGS 将SiO2 含量为45%~52%,总碱量低于 5% 的火山岩命名为玄武岩,在此标准之下,又根据玄武岩的化学元素的差异,分出许多亚类,例如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高铝玄武岩[2]
但是很多现行的岩石学教材(例如《岩石学》[1])仍按照前苏联标准,根据岩浆岩中SiO2 含量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为四大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类和酸性岩类,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岩浆岩的形成环境划分成: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玄武岩被归类于基性喷出岩[1]
英文“basalt”一词最早使用于德国冶金学家 Georgius Agricola 在1546年发行的著作《自然化石》( De Natura Fossilium)一书,来源于拼写错误的拉丁语“basanites”(非常坚硬的石头)一词,现代术语描述的是熔岩形成岩石的特定成分[3]。汉语玄武岩一词,最早可能来源于日文,以地名为岩石命名,用以描述日本兵库县玄武洞发现的黑色橄榄玄武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