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坤(1929年4月—),江西吉安人,中国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其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和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1] 王梓坤从小家境贫寒,受多位恩师的资助。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50年7月,王梓坤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时,他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翻译了苏联教材《变分学教程》。[2][7]1955年,王梓坤考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研究生,开始了在概率论领域的研究,3年后,他的毕业论文《生灭过程的分类》得到了导师和概率界同行的好评。1958年,王梓坤回到了南开大学数学系,继续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人才的培养。1962年,王梓坤发表了论文《随机泛函分析引论》,开创了中国随机泛函分析领域的研究。1977年,王梓坤被破格从讲师提升为教授。1981年,被评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89年,王梓坤卸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后,又专心于概率论方面的研究。[2]1993年,他到汕头大学担任教授。1994年,王梓坤应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之邀,撰写了《今日数学及其应用》,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数学与国家富强的关系。1999年,他离开汕头,回到北师大任教。继续主持讨论班。2020年1月,王梓坤和老伴才离开了北师大,住进了京郊的养老社区。[7] 在数学领域,王梓坤是中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1]例如他提出了马尔可夫过程构造论中的过程轨道的极限过渡构造 法,找出了全部生灭过程;[7]王梓坤用差分方法研究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以及停时与首达时的分布,得到了深刻的结果;[1]王梓坤还证明了首中点与末离点有相同的均匀分布,并求出了末离时的分布密度等。[6]在教育领域,王梓坤推动了中国教师节的设立。[1][8]王梓坤的成就使他获得众多的奖项和荣誉,例如入选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3]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3]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