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族

琉球群岛的少数民族
1
4
琉球族,又称琉球人、琉球民族( りゅうきゅうみんぞく),按所生活地域的不同划分,又可分别称为冲绳人、先岛人和奄美人,海外多称为冲绳人(うちなーんちゅー)。是日本琉球群岛的原住民族,为日本第二大民族群体,在历史上则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并于明清时期长期为中国藩属。[1][2][3]琉球族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中国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地区(如美国夏威夷、巴西等地)。截至2023年1月1日,冲绳县总人口为1485526人,但目前日本的国势调查中不单独统计琉球民族人口数量,海外琉球族的人口数也难以确知,尚无法精确统计琉球族人口数。[4]琉球族有本民族语言琉球语,但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大部分琉球人日常使用的是标准日本语和日语冲绳方言。[1][5]
关于琉球族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有不少学者主张琉球人是古代中国百越的后代,还有学者认为他们与印尼原住民同源。而日本学者大多支持“日琉同祖”说,认为琉球人与日本人同源。可以确定的是,琉球群岛在距今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琉球族的族源可能部分来自绳文人。[6][7][8]在公元8世纪前后,琉球原始社会步入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由按司统治着各自的地域。公元10-12世纪,琉球族开始建立国家,以琉球本岛为中心,形成了史称“天孙王朝”“舜天王朝”和“英祖王朝”的早期国家,并存有按司筑城割据的小国。14世纪,王朝遗风易尽, 一分为三,史称 “三山时代”,即“中山国” “山北国” “山南国”,且三国陆续始向中国大明进行朝贡,成为中华藩属,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后政权辗转,直至1429年,尚巴志统一琉球,开创第一尚氏王朝,又经历了第二尚氏王朝,此时为琉球的繁荣发展时期。1609年,琉球受到了萨摩藩岛津氏的侵略,沦为萨摩藩的附庸国,同时维系着与明清政府宗藩关系。1871年,日本在国内推行废藩置县,将琉球王国变为了日本的琉球藩,1879年,日本发布“琉球处分”宣布废琉球藩为冲绳县。在太平洋战争中冲绳县成为战场,战后被美国“托管”,1971年美日私自签订《冲绳返还协定》,次年5月冲绳施政权被美国移交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美国将冲绳县“交还”日本之后,琉球族中出现多个社会活动团体,对冲绳归属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独立运动。[2][3][9][10]
琉球族以农业发展为主,种植甘蔗、水稻等农产品,手工业漆器和染织技术高超。琉球族文化整体受中国影响和熏陶极大,同时吸纳日本本土文化,官方文书使用汉语和日语,汉诗、书法、绘画盛极一时。宗教信仰同样具有折中调和的特点,除了本土的琉球道教外,还盛行道教和佛教,祭祀活动十分盛行。尽管如此,琉球族文化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三线是常用乐器,琉歌和琉球舞蹈历史悠长,形式丰富,深受大众喜欢。琉球族有本土的节日习俗,如盂兰盆、首里节、那霸大绳拔河赛等,蕴含深厚的地域色彩。[11]

族称由来

琉球(日语:琉球/りゅうきゅう)的名字,来源中文名称“琉[qiú]”,在日语中发音为“Ryuukyuu”。在冲绳语中,发音为"Duuchuu"。该称呼最早出现是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即琉球群岛地域)时,见岛屿成串散落在海面,朱宽便描述道:“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遂将其取名“流虬”。唐朝[zuǎn]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至元朝年间,世祖改“流求”为“琉求”,有视其为宝之意。到了公元14世纪的明朝洪武年间,琉球王国被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成为大明藩属国之一,明朝诏书中又将其正式定名为“琉球”。[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