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酒,又称黄桂稠酒,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中国发酵酒。这种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在陕西陕北,稠酒是农家自酿酒,也是春节期间的饮品之一。人们选用糜子制作稠酒,在春节前后食用,一般是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稠酒、一边闲谈家常。辨别稠酒优劣的方法就是口感,一般微甜且甜中带酸的,就是品质优良的稠酒,如果酸味较重,就意味着稠酒没有做好。此外,稠酒不易保存,放置时间长会出现发酵和沉淀等现象,因此有“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的感叹。[1] 历史来源
稠酒,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撇醅”。 《诗经·周颂》里也有“为酒为醴”的诗句。《汉书·楚元王传》也有元王为穆生设醴的记载,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 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宋陆游曾说:“唐人爱饮甜酒”。《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韩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