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light bulb),是指通过电能而发光发热的照明源。[7]灯泡可用于日常照明、商店装饰、道路交通、航海航空信号灯,甚至用于操纵、警告、预防意外等指示。[4]
1809年,汉弗莱·戴维发明了电弧灯。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1878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推出稳定的碳化纤维灯泡,并且成功申请专利,比爱迪生电灯公司早了一年。1879年2月,斯旺开始在英国纽卡斯尔进行电灯商业化。次年,爱迪生利用碳化竹纤维制成的灯丝,制造出可以连续使用1200多个小时的电灯泡,并铺设了发电站和电线网络,为电灯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8][5]1903年,威廉·柯立芝将钨丝运用到灯泡之中。[3]190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成功可以大规模商用的钨丝灯泡,钨丝比先前所有的材料都更耐用,成功地降低了电灯泡的制造成本,真正将电灯照明普及大众。[8][5] 灯泡主要由灯丝、玻璃壳体、灯头等几部分组成。灯泡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制成的。灯泡接上额定的电压后,电流通过灯丝而被加热到白炽状态(2000°C以上),因而发热发光,从而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根据发光原理,灯泡可分为白炽灯、荧光灯、LED灯和卤钨灯等。[9]未来灯泡的发展趋势为节能、环保、长寿命、智能化远程控制和自动调节等方向。[10] 发展沿革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