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本意指留在异地上学,现在多特定指离开国境和熟悉环境的异地就学,也称留洋,参加者被称为留学生,教育时间可以分为短期或长期。[1]
中国古代自隋朝开始,多次从日本、琉球、朝鲜半岛、越南等地接受留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2][3][5]1872年,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海外留学始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6]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指出,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这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1979年初,邓小平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中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1985年,中国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7]2022年10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成文《出国留学经费管理办法》。[8]2024年11月,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9][10] 对于个人,出国留学具有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学术资源,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帮助提升语言能力拓宽人脉圈等优势。[11][12][13]作为“人本全球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海外留学是培养、引进世界人才的重要手段。尽管存在疫情等不稳定因素,留学的刚性需求仍然强劲。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到2021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量800万左右,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量550万左右。留学人员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所高校。[14][15]
历史沿革
留学一词是由留学生省略而来。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中国古代自隋朝开始,多次从日本、琉球、朝鲜半岛、越南等地接受留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停留时间过长,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其中著名的有唐朝的阿倍仲麻呂。[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