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zhú)(拉丁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为菊科(Asteraceae)苍术属植物,别名冬白术、淅术、桴[fú]蓟[jì]、于术。[4]野外种群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南、四川及浙江等地。白术原为野生品种,特别是浙江产的白术药效显著。[5]白术性喜光喜凉爽、不喜高温高湿,耐寒能力较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林下,分布较为广泛,因此在IUCN中仅被列为无危级别(LC)的物种。[2][4][6]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有人工栽培。[2] 白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粗大,灰黄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基部木质化,具有不明显的纵槽;叶子集中在茎中下部,3-5羽状全裂,纸质,绿色,边缘带细小刺;顶部有头状花序,苞叶呈绿色;花多数,呈紫红色,[1]花果期8-10月。[7][8]其根状茎可入药,为运脾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白术具有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之效。[9]多种传统中草药著作记载白术具有保健、美容的功效,并且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列为保健食品原料名单。[8] 历史记载
白术仅在中国有野生分布,属于中国特有的中草药,其干燥根茎是中药白术的主要入药成分。[2]并且是浙江主产著名的药材,为“浙八味”之一。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白术和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被明确区分,此前皆统称为“术”。《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初期,其中就有记载:“东按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柞,其草多术”。[10]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多种药方用到了白术,[11]而“白术”之名则出自南北朝时期梁朝人士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书中的“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yā],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12]到了唐代,唐本草将白术的药效做了进一步拓展;[8]宋代陈自良对于白术和苍术作了进一步区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引用了他的论述:“白而肥者,是浙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13]这表明药用途径上对白术和苍术作区分是从宋代开始的,但是人们更偏向于使用白术。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记载:“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12]明清时期的本草学专著对白术药用归纳则更加全面与详细,其中《本草通玄》对白术和苍术所作的描述是现代医学应用白术的主要依据。[8]到了 现代,白术广泛应用于中医方药及其制剂中,是临床常用中药,用药量极大,是一类大宗药材。[14]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