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茅盾创作散文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发表于1941年《文艺阵地》第6卷第3期,收于《见闻杂记》,见《茅盾文集》第9卷。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1943年,茅盾编选了一部散文集出版,名字便叫《白杨礼赞》。[1][2][3]
《白杨礼赞》 为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所作,这时,作者茅盾从新疆返内地,途经西北高原,看到了解放区军民艰苦抗战的顽强斗争精神,使他深受鼓舞。文章借礼赞西北高原上“不折不挠”的白杨树,歌颂抗日士兵的坚毅顽强和北方人民的质朴、力求向上,表达对他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贱视人民群众的少数分子的鄙视和斥责。 作者紧紧抓住中华民族华北人民与白杨以及共同具有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气概和斗争意志等相似之处。以白杨树来象征华北人民、中华民族,以赞美白杨来赞美华北人民,中华民族。[1][4][5]
《白杨礼赞》是兼具思想性与语文性的名篇,自发表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研究,并被选入全国多个时期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现被编选在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白杨礼赞》是独一无二的,它预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转折,并开启了后来的写作范式。[3][6]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