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鼬[yòu](学名:Mustela erminea),小型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与北美洲北部,是鼬科中分布最广的物种[9][10][11]。体型小于长尾鼬,尾巴较为短小;体长17~34厘米;体重0.06~0.37千克。雄性体型通常比雌性大40~80%[9][10]。夏季背部被毛为锈红色、褐色到深褐色,到冬季变为白色,尾端为黑色,但一些南方种群例外[9][10]。通常昼伏夜出,捕食鼠类、幼兔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10]。 白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LC),其印度种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被列入附录III[11]。白鼬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4]。 分类和演化
分类
白鼬的学名Mustela erminea是林奈于1758年命名[9]。传统认为白鼬是单一物种,在北半球有着极广的分布范围。但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将白鼬(Mustela erminea)拆分为3个物种:欧亚白鼬(又叫白令白鼬,学名:M. erminea,分布于欧亚大陆与北美洲西北部)、北美白鼬(学名:M. richardsonii,分布于北美洲大部分地区)、海达白鼬(学名:M. haidarum,分布于太平洋西北海岸外的几个岛屿,头骨更加细长)。由于末次冰期冰盖的阻隔,与太平洋西北部的冰期避难所岛屿的存在,导致了这些动物的分化与杂交。相关研究已得到美国哺乳动物学会所认可[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