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高跷秧歌

盖州高跷秧歌
盖州高跷秧歌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其原始功能是“祭神娱人”。据《盖平县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盖州艺人在地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高跷技艺,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自成一派,形成了盖州高跷秧歌。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盖州高跷秧歌十分兴盛,出现郭锡成(艺名郭大妞)、孙洪池、姜润德(艺名姜牙子)、贾恒全(艺名贾亮)等很多著名的高跷秧歌艺人。

简介

盖州高跷秧歌兴于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衍变而形成的。是辽南盖州地区劳动人民自娱共乐的一种自发性民间舞蹈形式。其原始功能为酬神娱人。主要活动于春节拜年、庆典、庙会、祭祀等活动。
盖州高跷秧歌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十分兴盛。民国中期为盖州高跷秧歌的鼎盛时期。建国初期更为繁荣兴旺。“文革”十年洗劫,使其残遭破坏、发展受阻、十年断代。八十年代初至今,受到政府重视,有所发展,但对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尚大有缺憾。
盖州高跷秧歌历史上著名艺人较多,民国中期至解放后,有郭锡成等“四大名旦”红极一时,为盖州高跷秧歌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