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今82号)八桂堂花园天香楼二楼。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
瞿秋白在1915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次年正月初五,他去了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底,瞿秋白前往汉口投靠堂兄瞿纯白,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1917年春,他随堂兄到北京,因付不起学膳费放弃报考北大,考普通文官未被录取,后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俄文。1922年春,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经李大钊推荐,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1931年1月7日,在米夫的操纵下,瞿秋白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而后瞿秋白因患肺结核留在上海养病,在此期间,他投身文艺创作与翻译工作,同时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瞿 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同年2月5日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红军决定长征时,瞿秋白提出随军长征最终未果。 [2]1935年2月,瞿秋白肺病加重,中央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2月24日,他在福建长汀被捕。同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1]
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为社会学系设置了近40门课程,而社会学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以此为起点,走上革命的道路。[8]瞿秋白是第一个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的中国哲学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1]瞿秋白还将翻译好的《国际歌》歌词连同简谱,发表在《新青年》复刊第一期上。这是《国际歌》在中国最早“词谱合一”且能传唱的中文版 本。[4]瞿秋白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1]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