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英文名称:Alkali),一类化学物质。在酸碱电离理论中,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在酸碱质子理论中,碱指能够接受质子的化合物;在酸碱电子理论中,碱指电子给予体。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1]碱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如根据碱是否易溶于水,可分为易溶碱和难溶碱等。还可根据碱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将其分为强碱,中强碱,以及弱碱。[2] 碱溶液具有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橙色甲基橙试液变黄;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发生中和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不溶性碱多数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3]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钡等。[2] 相关历史
人类对于碱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初人们将有涩味的物质叫作碱。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植物汁液提取出作为指示剂,对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大量实验的总结下,波义耳提出: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腐蚀皮肤,与酸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而且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这种定义比以往的要科学许多,但仍有漏洞,比如一些酸和碱反应后的产物仍带有酸或碱的性质。此后,拉瓦锡、戴维、李比希等科学家对此观点进一步进行补充,逐渐触及酸碱的本质,但仍然没有能给出一个完善的理论。[1] 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总结大量事实,于1887年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为此阿伦尼乌斯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酸碱电离理论中,对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阿伦尼乌斯还指出,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