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或简称
碳排放(英文名:carbon emission[1]),[5]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2]
碳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₆)六种,其中占比最大的气体是二氧化碳。[5]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各种燃油、燃气、石蜡、煤炭、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城市运转、日常生活、交通运输(飞机、火车、汽车等)也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3]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有三种方式: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实测法。[6]
碳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碳排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环境问题,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人类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能源消耗剧增,这不仅加剧了能源危机,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7]21世纪以来,全球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00-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0%。2013年以来,全球碳排放量保持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达343.6亿吨,创历史新高。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地区碳排放量普遍减少,全球碳排放量下降至322.8亿吨,同比下降6.1%;中国碳排放量达到98.99亿吨,同比增长0.6%。[2]同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8]2024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亿元。[9]

定义

碳排放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温室气体的过程。[10]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在进行碳排放描述时往往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一种量化的指标。虽然这种计量存在一定的失真,但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已在中国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