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基,又称种生基,并非为安葬死人而建的坟墓,而是活着的人用来祈福的类似坟墓的洞穴。[1][2]
它主要用于祈五福,[a]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古代,生基还有寿藏、生坟、寿坟、寿穴、寿域和寿基等称呼。其起源于道教,尤其是正一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素问》也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代 道教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好的风水宝地蕴藏着天地灵气,能“持地灵以传子孙”。道家的这种做法逐渐扩散到民间。古代很多堪舆家(阴阳家)本身就是道士,他们在主人遭遇灾厄、沉疴不起或诸事不顺时,常劝说主人择风水吉地修建生基,为生者祈福、添寿添丁或消灾解厄。民间传说,汉高祖皇帝谋士张良曾于徐州子房山自建生基,修炼于此,终修得正道,福荫后世,其第八世孙即张道陵。汉末太常卿赵岐自建生基,于内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及自画像,并在生基内洒上红沙,放置自己的衣服和头发,活了九十多岁,无疾而终。类似的传说助长了民间修建生基之风。 修建生基的风俗由来已久,各朝代都有,极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现今一些偏僻农村仍有此遗俗。20 世纪 90 年代,泸州市古蔺县修活人坟(即生基)之风盛行。 生基,意为“生命的基础”,生长化收藏是其物质基础。在远古时期,是用于祈福的设施,多用于感恩,也可自种生基。因最后一福乃“善终”,故祈福之人死后亦可安葬于此(但绝不等同于墓地),福延子孙。生基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祈祷。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生基在中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称为“生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为道教、佛教所吸收,成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在港台及东南亚国家,部分地区有以生基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的习俗。在大陆,重庆、四川等地较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