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文

7至10世纪突厥等族用的拼音文字
突厥文(Turkic script),7~10世纪突厥、维吾尔[xiá]戛斯等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卢尼克文。[1]通行于鄂尔浑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以及今中国新疆、甘肃境内的一些地方。[2]突厥文各种文献中所用字母数目不一,形体多样,一般认为有38~40个。[3]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一部分来自突厥的氏族或部族标志,还有一些是表意符号。词与词之间用双点:分开,但是偏正词组有时写在一起。行款一般从左至右横写,也有从右至左的。[4]

简介

突厥曾经是北亚的一支游牧民族。关於突厥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但其应有匈奴的血统。6世纪中叶,突厥人迁至蒙古高原,逐渐强盛起来。突厥人曾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突厥文,出现年代约在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的史籍《周书·突厥传》记载“其书字类胡”,说的是突厥文与粟特文有相似之处。有学者据文字的发现地额尔浑河流域和叶尼塞河流域,命名其为“鄂尔浑——叶尼塞文“。
突厥文是一种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除了突厥人使用外,西迁之前的回鹘人以及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也使用这种文字。突厥文的字母主要来源于阿拉米字母,在不同的时期,其所用的字母数目和形体不是完全相同,一般在38个到40个之间。除此之外,突厥文里还有一些突厥的氏族或部族的标志,另外就是生活中的表意符号,如毡房、半月等等。突厥字母不连写,词与词之间用类似冒号的双点隔开,有时词组也写在一起。书写方式不统一,一般从右往左横写,有时也从左往右横写。
突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