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

分布在中国黎、苗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
竹竿舞,又称打竿舞、跳竹竿、跳花竿、竹杠舞、砍柴舞等,该舞蹈因人在两竹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而得名。主要流行于中国海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份的黎族、德昂族壮族苗族、佤族、瑶族京族基诺族畲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具地域特色。除此之外在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也广泛分布。[1][2]
竹竿舞起初是黎族的一种古老祭祀方式,用来祭祀祖宗和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3][4],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带有娱乐性和健身性质的运动。该舞蹈道具简单、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有较强的娱乐性。舞时,两边各蹲数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按照音乐或鼓点节拍,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有磨刀步、参差步、青蛙步、狗追鹿步、黄猄步、筛米步、猴子偷食步、老鹰步等8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有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等多种表演形式。多在各民族的喜庆、丰收、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或迎接宾客时进行表演,以此传递着各民族豪爽、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人们热爱劳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2][5][6][7][8][9][10]
2006年,海南省三亚市黎族打柴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2008年,黎族民间打柴舞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历史发展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