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仙

国内发现的恐怖冒险类游戏
1
5
“笔仙”是中国古老的巫术之一“扶[]”(乩音jī)的变种或简化版。扶乩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扶乩所用的是木笔,在沙盘上会自己移动,此外,木笔会根据人的提问回答问题。扶乩和请笔仙的区别只在于,请笔仙将沙盘换成了白纸。“扶乩”最早发端于对传说中紫姑仙的崇拜,而起源时间历史记载说法不一。宋代人洪迈在《夷坚三志》中认为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才逐渐出现,南朝刘敬叔在《异苑》中却早有这方面的记载。[3]东晋年间,扶乩就已经进入了非常成熟的应用阶段,到了唐朝时传入日本,由日本传入荷兰,再由荷兰传入欧美各国。“文革”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请仙”在农村开始流传。扶乩在日本叫做“灵子术”,西方国家称扶乩的板为“维吉板”。[4][5]
“笔仙”一般在夜间进行,游戏者沿着桌子围坐,桌上放置一张白纸和一只笔,将纸平放后,游戏者手指交叉并共执笔,保持悬空,笔垂直于纸面任何一点。游戏开始后,求仙者重复念诵请仙之词:“笔仙,笔仙,我是你的今生,你是我的前世,若要与我续缘,请在纸上画圈”。如果纸上出现痕迹,表示请“笔仙”成功,求问者开始发问。得到答案后,需要恭敬地念诵咒语送走“笔仙”。[1][2][5]
“笔仙”在校园流行,除“笔仙”以外,还有如“碟仙”、“筷仙”、“钱仙”等类似的游戏盛行。求仙者认为,只要“笔仙”第一次灵验,就几乎能次次显灵。因此很多人对游戏着迷。尤其在校园,对此顶礼膜拜的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请“笔仙”预测一番。2005年,无神论教育现状的课题公布了一组数据。85%的学生算过命,70%的学生有护身符,40%的学生相信星座决定命运,23%的教师同意“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5]
“笔仙”多次被进行影视创作,安兵基执导《笔仙》系列[6][7][8][9]最为观众熟知,以此为题材也进行了多部文学创作,出版图书包括:《笔仙》[10]《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11]等。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