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全国国术考试,国考的目的在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当时的武术家相当注重技击,并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 基本介绍
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日至7日在南京举行。 由中央国术馆主办考试分三级:"县考"、"省(市)考"和"国考"。第一届国考内容主要是散打,以抽签方法点名上台对打。参赛者面戴铁丝罩,拳打脚踢,无所限制。规定击中对方1拳得1分,踢中1脚得2分,击倒对方得4分,3打2胜用淘汰制方法产生最优15名,优等30名。前3名原似授予"国士"、"侠士"和"武士"称号,后改发一纸奖状。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跤门”,持械对抗为“刀剑门”(短兵器)和棍枪门(长兵器)。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经三轮角逐,取中最优等。民国17年(28年)第一届国考人员摘录:(摘录自99年武魂8期)
最优15名、优等37名、中等82名、预试9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