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

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
[]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之前的文字载体之一,讫今发现年代最早为战国时期,魏晋被纸张完全替代,使用了一千余年。简牍取材于竹木,形制有简、牍、[]、检、楬,通常书写一行为简,书写多行称牍,更多篇幅则需编联成册。[1]
简牍外观朴实无华、材质廉价、做工简单、字体难辨、行文晦涩,可以说是非常“不好看”的文物。唯其所承载的巨量历史信息,使它们拥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是其他文物无法相比的。[1]
“简牍是有生命的文物”,不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也不是搏取眼球的哗众取宠。请允许我例举一二,自圆其说。比如成语“名垂青史”就与简牍有关。纸张出现之前,典籍大多记载于简牍或简册,因其制作材料之一竹子是青色的,所以有‘青史’一说。[1]
我们经常使用的“杀青”一词也与简牍有关,是制作过程中的一道工序。为了去除水分,青竹烤干后变成了黄色,谓之杀青;烤出的水分成圆粒状,很像出汗,叫做汗青。杀青、汗青引申出书册的意思,所以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要留取丹心照“汗青”。[1]

简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