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薯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1
4
参薯(Dioscorea alata L.),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植物,又名银薯、脚板薯、云饼山药、土栾儿、香参、菜用土圞[luán]儿、地栗子、香芋、红牙芋[1]。参薯可能原产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以后传布到东南亚、马来西亚等地,早在2000年前被引入东非,十六世纪引至西非[2]。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等省区常有栽培[1]。喜温、喜充足阳光,属于高温短日照植物,生育期适温为20-30℃[3]。多栽培或野生在山脚、山腰和溪边微酸性黄壤红壤[4]
草质藤本,会缠绕他物生长。野生的块茎一般呈长圆柱形,栽培的变异大、形状多样,地上茎向右旋转,通常有4条狭翅,基部或有刺。叶在茎下部的单片互生,在中部以上相对着生;叶片纸质,顶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至箭形,或呈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花有雌雄性别之分,分别生于不同植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通常2个及以上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排列呈圆锥花序,花序轴呈“之”字状曲折,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外轮花被片宽卵形,内轮倒卵状长圆形,较小而厚,雄蕊6枚退化。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呈三棱状倒心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的中部,四周有膜质翅[1]
参薯块茎含淀粉粗蛋白,可作粮食和蔬菜,并可制取淀粉和供药用。部分地区作“淮山药”入药,有滋补强壮的作用[1][5][1]

研究历史

参薯于1753年由林奈(Carl von Linné)命以科学名(Dioscorea alata)[6]。1897年,Uline创立了薯蓣属周生翅组(又名薯[]组)(Dioscorea Sect. Enantiophyllum),将参薯归入该类群[7]细胞学解剖学孢粉学分子系统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证实周生翅组在薯蓣属中是个进化的自然类群[8]。凌萍萍在1984年对中国薯蓣属组24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聚丙烯[xiān]凝胶垂直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参薯和无翅参薯迁移率相差不大[9]。秦慧贞等在1985年获得了参薯的染色体数据(2n=40)[10]。2002年,方玉霖等对福建省的包括参薯在内的14种薯蓣属植物叶脉序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将叶脉形态作为分类的参考[11]。2006年,郑玉红对参薯及其近缘类群的形态和解剖、DNA分子系统学、种间鉴别进行了系统性研究[8]。近些年,对参薯的研究涉及综合资源化利用[12]无性系和品种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的表型和分子评价[13]基因组测序与分析[14][15]、成分提取与分析等[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