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学

起源于美国的管理学科
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经济关系中道德现象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1][2]

起源与发展

当代经济伦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后期,国际经济伦理学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经济伦理学从美国和日本扩展到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每个国家根据其民族文化特色建立了不同的经济伦理模式。此外,经济伦理学开始进入各国大学,成为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在此期间,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和交流机构相继成立,经济伦理学的专业期刊正式创办。例如,80年代,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的30所大学成立了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现代经济伦理学的诞生始于改革开放,对其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9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

研究对象

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宏观经济制度、中观经济组织和微观经济关系中所有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在经济学视角下,经济伦理学被视为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道德价值体系的学科。然而,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和经济规律对伦理的影响上。在管理学视角下,经济伦理学被认为是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并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管理课程。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和经济管理领域内的行为规范或制度,旨在促进更好的管理。在伦理学视角下,经济伦理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经济伦理学指的是企业伦理学,而广义的经济伦理学则是研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伦理合理性,以及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的伦理规范的学科。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标准、要求的关系问题,其基本任务是发现、找到伦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结合点、重叠点,进而找到解决两者冲突的基础和原则。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科学。经济伦理学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确经济领域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