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Vigna radiata (L.) Wilczek),又名植豆、菉豆、文豆、青小豆等,[4][3]为豆科(Fabaceae)豇豆属(Vigna)一年生直立草本[1][6][2];原产于阿拉伯半岛、中国台湾、热带亚洲和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等地区,在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以亚洲的中国、泰国、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栽培最多;在中国,广泛栽培于南、北各省区[1][5];其耐旱、耐瘠、耐荫蔽,为短日照、喜光的植物,适宜种植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物质、排水便利的中性或弱碱性壤土中,可与棉花、甘薯等作物间作套种[2][7]。 绿豆高为20~60厘米,茎被褐色长硬毛。羽状复叶,卵形托叶和小叶,披针形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小苞片;无毛萼管;旗瓣近方形;龙骨瓣镰刀状。荚果线状圆柱形,被淡褐色、散生的长硬毛;种子淡绿色或黄褐色,短圆柱形,种脐白色而不凹陷。花期初夏,果期6~8月[1][8]。 绿豆具有固氮的能力,可用于补种、填闲,对防治自然灾害起着重要作用。绿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铁、钙、磷等矿物质,且加工技术简单,可在一年四季中生产,可作为新鲜蔬菜,用来制作绿豆粥、绿豆沙等,亦可冷冻或制作罐头;其用途广,生产成本低廉,经济效益高,不仅畅销中国市场,而且在亚洲及欧、美国家也大为流行。此外,绿豆植株的茎叶柔软,消化率高,为猪、家兔、牛等牲畜的优质饲料[2][9][10]。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绿豆为药用植物,具有消暑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暑热烦渴、药物及食物中毒等症状[11]。 历史起源
绿豆原产于中国,德国学者E.Bretschneider认为中国广州是绿豆的起源地。中国科学院汪发、唐进曾将在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发现的绿豆,命名为滇绿豆(Phaseolus Yunnanensis Wang et Tang)。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丽江、金沙江边发现野生绿豆,并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类型。近年来,研究 人员也在中国河南、北京等地区采集到不同类型的野生绿豆标本[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