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蟒

蟒科蟒属下的一种蛇
1
4
缅甸蟒(学名Python bivittatus),在中国亦有南蛇、琴蛇(广东广西海南)的称呼, [11]是一种栖息于热带地区较原始的大型无毒蛇类,头小体粗,吻端扁平,唇周附有热感应颊窝,身体布满黑边框的云豹斑纹,体腹呈黄白色,雌性体型比雄性更大,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缅甸泰国越南等地。平均体长3-4米,最大体长可以接近6.09米,是现存六大巨蛇之一,[4]也是亚洲第二大蛇。其生境与水源关系密切,经常能在湖泊,小溪等水生生境中发现它们。由于过度砍伐和开垦农田,近10年来缅甸蟒的栖息地开始急剧缩小,导致其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该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易危(VU)。 [7]

分类

缅甸蟒的分类一直在不断被调整,1820年,动物学家海因里希·库尔(Heinrich Kuhl)根据1735年艺术家阿尔伯特斯·塞巴(Albertus Seba)作品中的插图,首次命名了缅甸蟒,并将其视为独立物种。1842年大英博物馆的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了解到缅甸蟒与其姊妹群印度蟒之间的相似性后,将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作为了印度蟒(Python molurus)的同物异名处理。1910年韦纳(Wer-ner)再次把缅甸蟒视为独立种,但是在1930年,动物学家梅尔滕斯(Mertens)又将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降为印度蟒(Python molurus)的亚种处理。[12]2009年在马克·奥列亚斯等学者的研究中再次把缅甸蟒作为独立物种看待。两者的分类目前仍存在争议,但将缅甸蟒作为独立物种看待是目前被更多学者接受的观点。[13]
缅甸蟒
缅甸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