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工艺品

编织工艺品
编织工艺品是将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用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1]

沿革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2]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时以击伤动物。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
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约公元前2750)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
汉代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