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建筑

欧洲基督教流行的建筑风格之一
罗马式建筑(英文名: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1]
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1]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2]代表建筑有比萨教堂、比萨斜塔、英国杜勒姆教堂等。[1]
罗马式建筑作为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形式,它不仅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融入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1]

罗马定义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罗曼(romanesque)”一词意为“出自于罗马”,最初在英语中用于命名现在被称为“罗曼语”的事物(最早引用于1715年),而在建筑方面则最早在19世纪早期,由法国诺曼底考古学家查尔斯·德·热维尔(Charles de Gerville)或他的同事阿尔西斯·德·科蒙(Arcisse de Caumont)用于描述西欧5-13世纪的建筑,此时很多符合这一描述的建筑仍未明确具体年代。在此之前,法国对西方中世纪宗教建筑大都以“哥特”一词归类,最多也是少数学者加以区分墨洛温风格、卡洛林风格和哥特风格三个阶段,或是早期哥特和晚期哥特亦或重哥特和轻哥特两个阶段。查尔斯·德·热维尔于1818年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出以法语中的“罗曼(roman)”这一18世纪语言学家用来指代从拉丁语演化而来之语族的称谓概括西方11-12世纪宗教建筑的风格,用意即是以拉丁语和罗曼语族诸语的关系暗道古罗马艺术与罗曼艺术的关系,即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变体。在英国,“罗曼(romanesque)”一词概括这一建筑风格则于1819年最先出现;德国学者最初则在teutsch、longobardisch和romantische三词间犹豫,到19世纪30年代偏向romantishce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