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租房

把房间分割若干小间出租的房屋
群租房是一种租赁现象,指将住宅通过改变房屋结构和平面布局,把房间分割改建成若干小间分别按间出租或按床位出租。这种大量的人口密集居住在狭小空间内,人均居住面积不过几个平方米,通常没有基本生活措施。[1][4]
群租房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9年,2009年北京市公安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规定,整治违法出租房屋和群租房。2010年,各区县开始整治群租房,但效果未达预期,群租房仍然存在。[5]广州多地出现“笼屋”,最便宜只要10元/晚,最贵也不过30元/晚,严格来说,绝大多数笼屋仍属非法经营,处于地下生存的状态。[6]2011年住建部出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以来,群租房现象在各地仍时有发生。群租房存在消防、治安等隐患,监管存在真空地带。群租房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顽疾”,由群租房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和各类纠纷、矛盾屡见不鲜。[7]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2013年,北京发布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禁止违法群租,规定每房间最多住2人,房主违规出租可罚3万;2015年6月,浙江杭州惊现一间占地2500平方米的“超级群租房”,鼎盛时期容纳了多达300名租客,现已被查封清退。[7]2017年南京、合肥发布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对租赁用途、居住人数等进行规定;2018年广州规定出租屋承租人人均使用面积少于5平米将被罚款;2019年上海规定符合条件的客厅可隔断出一间房间出租。2023年2月,《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将住房用于群租”,并加强对“二房东”的监管,对群租进行清晰界定和划分,明确处罚措施。[8][9][4][10]全国各地针对群租房安全隐患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宁波市海曙区上线应用场景,[11]北京市持续整顿住房租赁市场,[12][2]江苏省开展联合整治,[13]泰州市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福州市启动专项整治行动,[14]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进行“回头看”工作。这些行动旨在解决群租房安全隐患,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3][15]
群租房改变房屋功能区域,增加电荷负载,存在火灾隐患,且不利于紧急疏散。此外,群租房人员杂多、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易引发疾病,也难以保障租客的人身权利和安全。[4]群租房的消失改善了消防安全、居住环境、社区和谐稳定,以及增强居民安全意识等。[16]

历史沿革

群租房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9年,2009年北京市公安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规定,整治违法出租房屋和群租房。2010年,各区县开始整治群租房,但效果未达预期,群租房仍然存在。2013年7月,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界定群租房,成为执法依据。这一历史沿革显示了政府对出租房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治理努力,通过不断完善法规和加强执法,以规范出租市场,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和权益。[5]2024年4月20日至6月20日,福州市针对群租房安全问题,启动了新一轮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14]2024年5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将持续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强主体备案、合同备案和资金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执法检查、警示曝光力度,持续创建“无群租小区”,群住房现象已经得到大幅改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