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叶点地梅

报春花科羽叶点地梅属植物
羽叶点地梅(Pomatosace filicula Maxim.),报春花科Primulaceae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植物[1][2]。羽叶点地梅为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新疆,常生长于海拔2800-4600米间的河滩、高山草甸、高山沙石地、山坡草地及农耕地[7][3][4][8][5][6]
羽叶点地梅为一年生或二年生高山草本植物;叶全部基生成莲座状,叶片线状长圆形,羽状深裂至近羽状全裂。花葶自叶丛中抽出,伞形花序,苞片5-10,线形;花萼杯状或陀螺状,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短于花萼,冠檐5裂,喉部具环状附属物雄蕊贴生于冠筒中上部;子房上位,心皮多数。蒴果近球形,成熟时周裂成上下两半;种子深褐色,为不规则椭圆形多面体,外被半透明膜质蜂窝状花纹[9][10][3][4][8]
羽叶点地梅的干燥全草为藏医常用药材,有清热、祛[]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炎高血压等症[8][9]。羽叶点地梅在1999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保护级别为Ⅱ级[11];2004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保护级别为Ⅱ级[12];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评估等级为无危(LC)[13];2021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Ⅱ级[14]

研究历史

1881年,俄国植物学家卡尔·马克思莫维奇 (Karl Maximovich) 首次记录并描述了羽叶点地梅,并建立了单种属羽叶点地梅属,凭证标本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热瓦利斯基(Nikolay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或N. P. Przewalski)采集自中国的唐古特地区(Regio Tangut)[2]。卡尔·马克思莫维奇在建立羽叶点地梅属时,指出应将其放在苣[shuò]报春属Bryocarpum附近。Spanowsky W通过研究报春花亚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将羽叶点地梅属置于由点地梅属Androsace和卧地梅属Douglasia构成分支的基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