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

一种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为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引起病人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1]
股骨头坏死根据坏死灶占据的股骨头部位可分为五种类型:M型(内侧型)、C型(中央型)、L1型(次外侧型)、L2型(极外侧型)和L3型(全股骨头型)。不同类型的股骨头坏死症状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3]
在中国,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累积已达812万,男性患病率(1.02%)显著高于女性(0.51%),北方居民患病率(0.85%)高于南方居民(0.61%),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糖皮质激素酒精高血脂、肥胖、高危职业(潜水员)、吸烟、糖尿病等均为非创伤性骨坏死的风险因素[2]
1925年Haenisch首次报告此病。[5]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骨骼疾病,常见于中年男性,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饮酒、高凝低纤溶倾向和自体免疫性病、有减压舱工作史等因素密切相关。[3]根据[kuān]部、臀部或腹股沟区疼痛的典型临床症状和MRI检查可确诊。治疗包括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和康复等手段,相关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