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

动脉搏动
脉搏是左心室收缩时动脉内的血流波动在血管壁的体现。在左心室每一次收缩时,血液被泵入主动脉,主动脉壁的弹性使动脉扩张接受泵入的血液,血液在全身动脉内波动,这种波动被称为脉搏。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如心率、心缩力量、动脉管壁性能等,也间接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成人脉搏波动60~100次/分钟,所有影响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因素均可以影响脉搏。[1]

影响脉搏因素

  • 脉搏波动会随着年龄、性别、活动和情绪等因素而变动。
  • 1.年龄
  • 新生儿脉搏为130~140次/分钟,3~5岁儿童脉搏为100~120次/分钟,l0岁左右儿童脉搏为90~100次/分钟。青壮年脉搏为60~100次/分钟,老年人脉率减慢,约为55~60次/分钟。
  • 2.性别
  • 同年龄的女性脉搏较男性稍快。
  • 3.疾病
  • 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脉搏增快。
  • 4.其他
  • 情绪、运动、进食、体温升高、血压增高等均会影响脉搏。[1]

测量方法

  • 测量脉搏时,多采用位于骨表面易于触及的浅表动脉,如桡动脉。如腕部有伤口、骨折等疾病史,也可检查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测量时,应并拢示指、中指、环指,将三指指腹置于手腕桡动脉处,仔细感觉脉搏搏动情况,一般情况下测30秒,将所测脉搏数值乘以2,即为每分钟的脉搏次数。心脏病或异常脉搏者应测1分钟。在测量脉搏的过程中,除计算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外,还应注意脉搏搏动是否均匀、规则,间歇时间是否相等,搏动的强弱是否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