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of child)简称脑瘫,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4]是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患儿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生后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生后等。[2]
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等,[1]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病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2]
脑性瘫痪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痉挛型按受累部位可分为四肢瘫、截瘫偏瘫、三肢瘫、单瘫、双侧瘫痪、双重偏瘫。[1]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2],颅脑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脑瘫的病因分析、临床诊断分型和预后分析等。[4]
脑瘫康复治疗原则包括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治疗及团队干预、以目标为导向的康复治疗、使儿童愉快和有动力的康复训练、儿童和家长是决策者、家庭干预、特定任务与辅助技术相结合、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指导、遵循脑瘫临床循证医学(EBM)的原则。治疗方式包括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其他治疗、辅助器具应用及共患病治疗。[5]
脑瘫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容易取得较好疗效,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医师指导和家庭训练相结合,以保证患儿得到持之以恒的正确治疗。脑瘫并不少见,在发达国家患病率为1‰~3.6‰,中国为2‰左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