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汗症

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臭汗症(bromhidrosis)是指分泌的汗液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臭味的病症。中医称腋窝处的臭汗症为“狐臭”。[1]
现代医学认为外泌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由细菌分解汗液和皮肤表面污物所引起,往往与多汗症伴发;顶泌汗腺引起的臭汗症系细菌与顶泌汗腺分泌物中的有机物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常见于青壮年,女性多见,发病部位散发特殊的臭味,多见于腋窝、腹股沟、足部、会阴部等。病情较轻者可不必治疗,可用1%聚维酮碘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局部湿敷或浸泡减轻臭味。体气严重者可选择激光或手术治疗。[1]

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秉受于父母,秽浊之气从腋下而出;或因其湿热郁于腠理,臭汗外溢而成。《诸病源候论》说:“腋下常湿仍臭生疮,谓之漏腋,此亦是气血不和,为风邪所搏,津液蕴瘀,故令湿臭。”[1]
现代医学认为外泌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由细菌分解汗液和皮肤表面污物所引起,往往与多汗症伴发;顶泌汗腺引起的臭汗症系细菌与顶泌汗腺分泌物中的有机物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临床上发现患者大多有家族史,故臭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