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

对混合物分离和分析的物理化学方法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一种对混合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的物理化学方法[2]。色谱法一词由“chromato”(颜色)和“graphy”(图示法)构成[4]。相比于经典的分离技术(如萃取蒸馏重结晶等),它分离效能高,并且分离和分析功能兼备[3]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3年-1906年茨维特应用吸附原理,把碳酸钙装在一个竖立的玻璃管中,将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管中,然后加入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之后形成了一圈圈不同层次的色带,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20世纪3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并采用了各种高灵敏度检测器及自动记录等装置,使分析趋于自动化。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出现,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于生物高分子的分离具有独特的特点。[4]
色谱法根据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按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排阻色谱法(凝胶色谱法)等[6]。色谱法的应用可以根据目的分为制备性色谱和分析性色谱两大类。制备性色谱的目的是分离混合物,获得一定数量的纯净组分[7],如在有机化学中分离化合物和精制提纯化合物[8]。而分析性色谱的目的是定量或者定性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和含量[7],如在有机化学中利用比移值鉴定化合物和跟踪反应进程[8]

历史发展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