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锈病,是由花生柄锈菌引起的,发生在花生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也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 花生锈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叶部病害,在中国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省相继发生,尤以南方各产区发病严重。在广东春、秋植花生受害均重;福建、江西则以秋花生发病较多,湖北、山东等地的夏花生锈病日渐严重。花生发生锈病后,植株提早落叶、早熟。发病愈早,损失愈重。发病后,一般减产15%,重病年减产50%。该病除对产量影响外,出仁率和出油率也显著下降。 在防治上,建议各地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减少菌源;改进栽培技术。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株率达15-20%或近地面1-2片叶有2-3个夏孢子堆时,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危害症状
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以后发生严重。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亦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叶柄、托叶、茎、果柄和果壳染病夏孢子堆与叶上相似,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叶柄、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长1~2mm,但夏孢子数量较少。